大学艺术中心:打破艺术的边界

唐卉茜(Cici),现任大学艺术中心副主任,艺术从业人员
前言:如果大学生活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艺术则是那悄然流动的细节,既不张扬又无处不在。或许你很少留意,在夕阳的余晖下,池塘的微波轻轻荡漾,点点光斑在水面上闪烁,定格了这一刻的静谧与美丽;而校车上的涂鸦,在不经意间也为忙碌的日常增添了一丝俏皮与自由。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艺术对话——即使它们没有鲜艳的标志,也没有被正式认定为“艺术作品”,它们依然存在,存在于我们身边。这是否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它们能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次对话,去感受艺术与我们的联系。
我们是“艺术的桥梁和支持者”
学生记者:大学艺术中心(University Arts Centre,以下简称 UAC) 目前会为大学师生提供了哪些艺术类的活动?您对于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样的?
唐卉茜(Cici):UAC的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展览、演出和美育,每个板块有专门的老师负责。
在展览部分,2016年我们开启了驻校艺术家项目,项目初衷是为同学们与艺术家交流提供丰富的机会。UAC一般有两种方式与艺术家进行联系,第一种以重力场美术馆的“山河入海”展览为例,我们先邀请策展人魏祥奇老师进行策展,再以策展人为核心,邀请国际级别的艺术家,逐步组建一个艺术家团队。“山河入海”展览团队由十余位艺术家组成,团队成员们共同构建起整个展览。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艺术家来推荐策展人。例如TC101的“淘金者”展览,UAC的老师在DnA SHENZHEN设计与艺术博览会上发现了艺术家徐沫的作品,随后联系他本人,沟通展览事宜。
在演出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填补一部分专业设置上的空缺(与大湾区其他的高校相比,我们学校目前没有绘画系、表演系、雕塑系等专业),为学生们提供可实践的平台。UAC管理和运营了大学中多个演出空间,比如,时空胶囊“黑匣子”剧场主要为学生社团和乐队提供演出场地,助力学生演出的孵化、运营;逸夫国际会议中心的音乐厅礼堂主要是大型的合唱、室内乐等其他“高雅音乐进校园”的活动场所。学校的艺术团体也由UAC负责,目前旗下有五个艺术团:合唱团、管弦乐团、国乐团、阿卡贝拉团、室内乐团。艺术团每周都会组织排练,UAC也会带领团体参加比赛交流。
美育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组织艺术课程以及与艺术机构合作设立美育研学基地。对于艺术课程,我们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常识和基础实践方法。我们曾邀请到国内知名纪录片导演夏梦怡,为同学们介绍一些拍摄手法;也有做过有关昆曲、京剧的身段美学的课程。后面我们逐步开始在深圳建立起美育研学基地:琪艺术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美术馆。其中琪艺术馆比较特别,馆藏均为私人收藏的翡翠艺术品,并邀请到雕刻大师负责作品的工艺,能够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在工作中,我主要负责各组之间的协调,以及项目间资源的整合,因此需要深入参与每一个项目。我认为自己的角色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始终在背后为每个团队和社群提供所需的资源和帮助。通过连接艺术家、策展人和项目,让每一个活动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展现在大家面前。这种角色定位其实也体现了艺术管理专业的社会属性——我们是“艺术的桥梁和支持者”。
学生记者:大学艺术中心在策划活动所时主要会考虑哪些方面?老师们又是如何挑选符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氛围的艺术项目的呢?
唐卉茜(Cici):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我们致力于融合各学科的知识。通过艺术这一桥梁与媒介,引导师生们在多元的思维模式下探索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回溯2016年开始做驻校艺术家项目时,徐扬生校长的初衷是邀请艺术家进入校园,与同学们增进交流,通过分享或者共创等方式拉近艺术家跟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这不仅能创造校园独特的艺术氛围,还能令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世界不仅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艺术和大自然也能带来更广阔的启示。
以最近为文艺季筹办的活动为例,我们策划了一个情绪交互音乐会。我们邀请的李星宇老师是一位专注于声音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这个项目通过人的声音配以特殊的装置来生成音乐。这个小装置可以感知人体脉搏心跳的数据和黑匣子里面的温度、湿度,并且实时监控。李星宇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到了声音和情绪之间的联系,创新性地制作了这样的交互去建构音乐会。
与此同时,秉持着“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理念,我们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比如,重力场曾邀请两位来自美国和中国香港的艺术家,他们将传统的东方打击乐器金锣与西方的传统乐器钢琴相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

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学生记者:有人认为,艺术是有门槛的,大众所接触的艺术表现更多地侧重于娱乐功能,而非严谨的艺术创作过程。作为非专业的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唐卉茜(Cici):大学艺术中心的理念正是要打破大家对艺术的固有认知,不让艺术拘泥于条条框框。大学艺术中心致力于让每个人都可以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这不仅是我们一贯的追求,也在全球艺术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每个人与艺术的距离并不应该由专业背景而决定。无论你是否来自专业的艺术院校,只要你有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你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去接近艺术。以李星宇老师的“情绪交互音乐会”为例,只要大家愿意来,就可以在展厅中自由地体验各种交互装置、借助声音感受当下的情绪。在这里,音乐会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让人们接触、理解和再创作的一种途径,这也是大学艺术中心一直在努力实现的核心理念: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我们相信,艺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都是潜在的艺术家。真正重要的是保持自我表达的勇气和探索的精神,不被外界的观念所左右。在一生中,我们都有机会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一过程是不断自我探索的,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艺术追求。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寻找答案的旅途中,直至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因此,艺术不只是属于那些“精英”或“专家”,它是每个人的一部分,是每个人成长中的一部分探索。
“艺术的距离”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大众视角下,艺术常常因其“专业性”或“高门槛”而显得遥不可及。许多人觉得艺术离生活很远,似乎只有“懂行”的人才能欣赏、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大学艺术中心的老师们始终致力于拉近同学们与艺术的距离,让艺术先一步进入大家的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触及艺术之美。当人们可以不必掌握那些晦涩的“专业密码”,也能徜徉在艺术的世界,那这无疑是一种对“艺术距离”的重新定义。作为艺术的桥梁,Cici老师也在不断地吸收大众的需求,将艺术从大众心中的象牙塔牵出,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艺术管理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努力中显现:让艺术不再被“专业”壁垒所隔绝,让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走近、体验并享受艺术。
学生记者:陈智欣 2023级 人文社科学院 逸夫书院
责任编辑:唐嘉谣 2023级 经管学院 厚含书院
童溢 2023级 人文社科学院 道扬书院
编审/北海
摄影/张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