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光明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荣誉院士邓学勤先生
记者:蒋紫涵 2019级 数据科学学院 学勤书院
编辑:李一扬 2022级 经管学院 道扬书院
主编:吴一鸣 2020级 人文社科学院 思廷书院
徐扬生校长为邓学勤先生颁授荣誉院士证书及纪念牌。陈鸣/摄
邓学勤 先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荣誉院士
学勤书院董事会主席
正中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2021年12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向邓学勤先生颁授荣誉院士衔,以表彰他在专业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对大学及社会的重要贡献。作为深圳第一代创业家,邓学勤先生十分热心公益与教育, 2016年,正中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同年,基金会捐资成立学勤书院。目前,正中公益慈善基金会对学勤书院的累计捐赠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各式各样的书院活动也在邓学勤先生的支持下蓬勃开展。
在学勤书院的高桌晚宴上,邓学勤先生提起了他的座右铭“我心光明”。对于好的教育与当今社会的大学,邓学勤先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也有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要分享给同学们。
邓学勤先生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陈鸣/摄
修己以善群,力行致良知
“许多人批评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够好,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大学要培养出怎样的人才才能让大家满意?”
邓学勤先生是学勤书院的捐赠者。在书院成立之初,他和多位不同领域的学者围绕着“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这个议题,反复讨论,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最终确定了将“修己以善群,力行致良知”作为院训。“修己以善群,力行致良知”,意在教导同学们通过日常的磨练和修行来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从而与他人共同构建更好的社会。邓学勤先生希望学勤书院的院训不仅能够教导港中大(深圳)的学生,他也期待着能够将这种教育理念传达给其他学校乃至全社会。
“中国小朋友的童年都是从西游记开始的,这个很重要。”纵观世界,许多文化是从信仰而非修己开始的,但是中国文化教我们从自我修行做起,这非常了不起。而修己的最终目的要落到“善群”两字。学校与社会都是群体的,个人与群体连接,于是个人与社会就能串联起来。这就是邓学勤先生认为的“修己以善群”。
“力行致良知”的关键在于通过身体力行把良知找出来,“这个良知是什么,这很复杂,但是简单地讲,一个人看见老人摔倒了,去把他扶起来,这就是基本的良知,是作为人的善良。现在社会看不见这些了,大家看见摔倒的老人不敢去扶,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该把这些现象提出来。”除了最基本的传授知识,邓学勤先生认为我们的大学需要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角度出发,去持续探索好的教育。 “学勤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学习素养要好,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对社会形成正面的影响。”
这些年,邓学勤先生用自己的行动一次次阐述着学勤书院的院训。2016年,邓学勤先生一手创办了正中公益慈善基金会,基金会始终践行回馈社会、扶贫济困、关注教育事业的公益初心,积极开展了多项公益活动和捐赠行动,将善念和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提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邓学勤先生表示,个人价值不能违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社会价值也离不开个人价值。
“一个成功的企业用财富反馈社会,这也是良知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合理地消费、用企业赚的钱继续投资、成立慈善基金会,这些都是邓学勤先生心中回馈社会的方法。同时,他认为我们的社会不必要过多地表扬这件事,因为这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这辈子都是做企业,我把企业做好就是最大的个人价值,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企业做不好,欠钱不还、员工失业,这就是对社会不好。”
同时,邓学勤先生强调了我们的社会应当鼓励个人价值,“没有一个个卓越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成功是空洞的。”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让中国成为一个包容、鼓励、适合天才发展的地方,让天才一个个涌现出来,推动我们国家的发展。而作为个体,我们应当全力以赴,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邓学勤先生在2016年学勤书院高桌晚宴上做演讲。学勤书院/摄
搭起大学与社会的桥梁
当前社会,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主要在学校,邓学勤先生并不赞同这一点,“受教育是全生命周期的,我已经工作几十年了,每天的挑战还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教育的内容而言,邓学勤先生认为可以分成两大方面: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大学有很多课程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但是人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关乎学生的“德”,却常常缺失。邓学勤先生表示,大学需要传授给同学们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广泛而宏伟的知识,以培育人文关怀。“大学差不多是价值观形成的最后阶段,因此,大学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如果在这个阶段能有好的引导,那就很可能一辈子都受益。”人文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们锻炼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都是走上工作岗位后重要的能力。虽然大学的教育把各种知识分开教给同学们,最终我们仍要回归一体,这就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也是一个人的胸襟和眼界。
“很多同学刚出校园是不适应的,因为工作需要我们把专业知识和其他能力统一起来,完整做事,所以,我在想怎么把大学和社会的桥梁搭建好。”邓学勤先生心中有个构想:在学勤书院成立一个模拟公司,里面有不同的职位和部门,同学们先构想怎么让公司运作起来,再到正中集团参观,跟着自己模拟岗位的真正员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这对同学们融入社会很有帮助”。
许多同学询问过邓学勤先生如何在大学的时候做好未来的规划,邓学勤先生表示,这种规划很难做,因为工作后会遇到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锻炼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发展个人的心智和思维模式,都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学校的教育外,同学们也应当早早地主动学习自己将来工作需要的能力。”邓学勤先生在大学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用来学习学校的课程,另一半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来安排。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他鼓励同学们有创业的念头和思维,但是真正去做需要深思熟虑。作为深圳第一代创业家,邓学勤先生认为,目前社会里创业的人往往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创业思维让大家重视自己需要的技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观察他人的做法,最终全方位地提升自我。但是,是否真正要去创业与我们对失败的看法是紧密相关的,创业不是赌博,不能幻想创业一定是成功的。“许多人在创业的时候非常兴奋,他们已经不理性了,成功的幻觉让他们变得偏执。”创业失败可能耽误我们的时间、损失我们的钱财,但是不应该对我们的心智和心态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我们没必要赌博,创业的成败、失败的善后,这些都要深度思考,做好预案,做人也是这样。”
2021年5月,邓学勤先生专门去了长沙的岳麓书院,其中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生活的场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优秀的老师生活在同学们中间,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同学们的榜样,在老师们的影响下,同学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港中大(深圳)的书院也可以邀请更多的老师入住,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教导同学们。”邓学勤先生希望他心中理想的、充满人文氛围的书院,成为中国其他学校可以借鉴和创新之处。
作为一所结合东方与西方的学校,港中大(深圳)在邓学勤先生的心中是十分独特的。除了对书院制的赞许,邓学勤先生也表达了他对同学们的期许——希望港中大(深圳)的同学们能拥有国际化视野,从入学那天起就以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学勤书院也一直致力于连结我们的同学和广袤的世界,希望成为同学们“通往世界的窗”。